BIM 联动建设项目“全环节”
发布日期:2018-05-29 发布来源:媒体报道 阅读量:10,597次亮点
5月24日,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经理廖知勇准备“抽查”项目进展,他拿出电脑点击进入“仁沐新建管系统”,这个远在数百公里外的建设项目施工进展即呈现在面前。
“仁沐新建管系统”是利用BIM技术制作而成的。BIM为建筑信息模型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)的缩写,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,集成建设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。
在交通运输领域,BIM技术的应用正在兴起。日前,交通运输部首次认定行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,在全国范围内评定5家BIM技术应用研发中心,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设计院(简称四川交通设计院)就是其中之一。
现场
远程查看施工进度 管理效率和监管质量有效提升
仁沐新(即仁寿经沐川到新市高速公路)项目是我省首个应用BIM技术进行施工建设管理的高速公路项目。
通过一台可以定位且能上网的终端,进入“仁沐新建管系统”后,能看到自己的坐标,根据提示点击,屏幕随即将操作者带到项目建设“现场”:仁沐新高速三维仿真图呈现在眼前,通过触摸移动图像,可俯瞰整个项目建成后的模样——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间穿过,有高桥、有深隧……
项目的三维仿真图很逼真,就连深埋在地下的桩基等都清晰可见。三维仿真图有三种颜色,蓝色代表已施工完,黄色代表正在施工,白色代表待施工,整个项目的建设进度一目了然。
“这些进度都是实时的。”该系统设计单位——四川交通设计院BIM中心主任朱明说,能够实现实时,在于项目的建设者、监督者、管理者,都在应用这套系统。
在系统左上角输入指定ID,屏幕上的画面一转,就定位在了对应的位置——犍为岷江特大桥2号拱座处。点击屏幕可以看到,一位叫周军的工作人员,在当天9点31分和9点38分分别上传了3张图片;进入“项目现场资料”可看到周军上传的图片,分别是第三层基础浇筑现场和拱座基础完成情况。
朱明介绍,项目每个点位、具体到每根墩柱、每块横梁,都有对应的ID。一线建设者、项目经理、监理等按照施工建设管理要求,在日常建设或巡查时,上传图片或视频,并对现场进行简单描述。
为防止原始记录作假,系统设置了“可信度”的研判。数据上传者的坐标必须在工点附近100米范围内,否则系统将判定为“可疑”。
“以前到现场要抱厚厚的一叠图纸,现在就用一个IPAD。”在项目管理者看来,BIM技术将设计图和现场图对应起来,将建设管理的每个流程、数据都监控起来,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监管质量。
应用
精准查漏补缺 分析论证工作量节约9/10
不仅仅是建设。在设计前端,应用BIM技术能有效地做出科学设计。
朱明展示了应用BIM技术对乐山至西昌高速公路初步设计进行“审查”的动态演示。
在三维仿真图上,高速公路从起点开始延伸,一路翻山越岭、跨江钻洞,“错漏空缺”处也被一一标示:某标段多少公里处,原来的路基设计不符合地形,应设置桥梁;某标段多少公里处,原来的隧道设计埋深不够,致使隧道“开天窗”,应更改设计;某标段多少公里处,连续三段都是高边坡,应有相应的预防性措施……短短6分多钟,10多处“错漏空缺”直观呈现,就连记者这样的非专业人士,也能看明白。
“以前对设计进行审查,需要把设计图、地形图、勘察图等多张图纸摆在一起。”朱明说,BIM技术把所有的图纸数据汇总在一个平台上,建立起立体、直观、形象的模型,运用大数据计算实现对设计方案的查漏补缺,效率、准确率都大为提高。
既然能查漏补缺,那么是不是也能进行设计呢?“当然!”朱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。他介绍,在嘉陵江航道整治中,就运用BIM技术进行航线设计,通过建模不断更改、修正,设计质量大为提高。
有了信息化助力,人工成本也大为降低。以往一个60公里的航道整治项目需要10多名工程师,现在只需 1-2名工程师即可完成全程设计。
效率,还体现在应急抢险救援上。去年8月6日,茂县境内石大关发生山体高位塌方,导致国道213线断道。四川交通设计院派出激光雷达,对塌方处进行精准扫描后,将航测数据会同现场勘察资料,通过BIM技术生成模型,塌方量、影响面一目了然;随后,利用模型反复“推演”,初步确定了应急抢险方案和6个永久性治理设计方案。应急抢险保通所需埋管的线位、长度,当天就得到确定的数据。“应用BIM技术进行公路建设的选线,分析论证工作量要节约9/10。”
未来
“全环节”应用 5年市场“蛋糕”达11亿元
未来,BIM技术还能运用于哪些方面?在朱明看来,交通项目的4个环节——规划可研、勘测设计、建造施工、运营维护,都可运用BIM技术来提高效率。
四川交通设计院从2015年开始进行BIM技术的研发,现已在100多个项目上应用了BIM技术,涉公路、水运、城市建设等领域。“前3个环节都有应用。”朱明说,随着行业对BIM技术的认知度、认同度的提高,BIM技术必将得到广泛应用。届时,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安全保障、智慧交通等,将为更多的公路、桥梁、隧道保驾护航。
虽然应用时间不长,但BIM技术对行业的引领作用,正在凸显。2017年,四川交通设计院投资数百万装备了激光雷达,并首次应用无人机装载激光雷达进行航测;今年5月,设计院测绘队首次应用车载激光雷达进行测量。
“应用BIM技术建模,激光雷达可提供精准性绝佳的数据。”测绘队工作人员介绍,与传统测量手段相比,激光雷达能穿透植被、覆盖物等扫描地表,得出极为精准的地形、地貌等关键数据,车载激光雷达还能不受光照和气候条件限制。
从去年以来,四川交通设计院BIM中心处于“忙翻”的状态。“主动找上门来的项目很多。”朱明说,但是为了保证质量,不敢接太多。
BIM应用面临着广阔的应用市场。根据四川省交通“十三五”规划,“十三五”交通总投资5000亿元,占项目总投资0.5%的BIM咨询服务,将分享达11亿元的“蛋糕”。